2020建筑新人赛TOP16作品,每个都好厉害!
图文 | 建筑新人赛外联组志愿者
2021新人赛百强名单已经发布,即将进入决赛阶段!
今天为大家带来2020年新人赛预选阶段TOP16的作品,一起来欣赏吧。
作品一
NO.1
三宅 · 瓷光陶影
朱琪 陈卓雅-大一-武汉大学
瓷光陶影,意为陶艺和摄影两种兴趣爱好的相遇。主人公奇奇和丫丫是W大学两个不同学院的大一女生,方案为二人提供了私人的兴趣工作空间:奇奇的陶艺工作区由拉胚、上釉、烧窑三个阶梯状连续空间组成;丫丫的摄影工作区则拥有一个独立制片室,以及由屋顶和回廊组成的多角度室外拍摄空间。在40㎡的小型建筑中,方案还提供了公共交流空间:入口区视野开放的讨论区、信息公告的走廊、和公共卫生间。
总的来说,瓷光陶影从一人的需求出发;使二人的兴趣碰撞;最终为一舍附近的大众服务。以它为中心辐射到了周边环境:不仅从形态上对一舍产生影响,更是从功能上激发了周边的创意氛围,赋予大学宿舍更多的可能性。
作品二
NO.2
墙分内外
彭思翔-大一-东南大学
设计场地位于由基于任务书所给出的建筑平面图拼贴而成的想象城市中。在想象中本建筑的功能为博物馆建筑群中的一座小型博物馆,南侧为有两座购物中心所围合而成的广场。博物馆侧的广场进行场地的抬高以区分于右侧相对热闹的广场,场地的变化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在博物馆周围布置水景展现出空间的静谧感。
建筑设计以板片分割为主要操作手法,本设计主要探讨厚墙这一由两层薄墙构成的元素怎样结合具体的展厅空间完成博物馆建筑的基本功能。
建筑平面大体为“回”字形样式。两层墙为建筑的承重结构并组成厚墙。设计将楼梯间以及其他辅助性空间置于厚墙之中。楼梯间在包裹与沟通不同层展厅空间的同时,形成的“厚墙”也增加了建筑的实体感。不同于一般建筑的主要空间与辅助空间的功能分区,作为厚墙的楼梯间在本建筑中并不是一个相对消极的元素。由楼梯所组成的厚墙调节着建筑内部与外部的关系。相较于更加开敞与明亮的展厅空间,楼梯间的闭塞与狭小与展厅之间形成了内外交错的游览体验。
整座博物馆的游览体验序列起始于一楼的大厅,人们经过狭长的走廊来到顶层的展厅,在不断的经过相对宽敞的展厅与狭窄的楼梯间时体验到内外交错的游览感受。展厅所代表的是由博物馆中艺术品展现出的“历史”或“未来”;楼梯间中的光线与偶然可见的室外风景所代表的是“现实”与“此在”。人们在内外的光线与风景中不断徘徊,最终回到一楼大厅,脚踏地面,从博物馆给人的不真实感与恍惚感中抽离而出,回到当下。
错层的设计使得各层展厅之间相互的空间暗示成为可能,同时也进一步的丰富了展厅空间内部的趣味性,使实际上并不宽敞的展厅在与外界连通以及各个展厅之间相互的空间暗示下显得更加的开放。
为了确保建筑立面的纯粹性,在门的选择上本建筑采用符合厚墙概念的双层门。外层旋转 门是为了确保立面上门窗语言的一致性,而内层可推拉的折扇门才是本建筑真正的气候边界。
窗户的形式有两种但是在外立面上呈现出相对统一的状态。一种直接与展厅空间相连成为展厅与外部景观沟通的窗口,另一种用作楼梯间的采光和调整建筑立面开洞在构图上的均衡性。
作品三
NO.3
小客舍设计·檐窗里
李情族-大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客舍设计基地位于既是历史街区又是商业景区,设计从场地的商业与历史氛围的矛盾出发,试图寻找一种屏蔽商业喧嚣,观照历史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毗邻历史建筑高家大院的分析找到设计切入点,将传统建筑四合院围合的天井抽象为内向自省的覆斗形屋顶形式,通过不同尺度覆斗形组合来创造连续空间。
对覆斗形单体与组合进行一系列空间想象,形成一个人的天空,一群人的天空,一棵树的天空,一束光的天空,以及天空之上下,天空之内外的空间意向,指向了最后的空间生成过程。
设定单体组合基本策略,参照高院屋脊线进行形体划分,尤以与高院的自然联通与形式统一,收放的韵律感空间,延展的屋顶步道,以及压低屋檐设计的每间客房的冥想空间为设计亮点。
作品四
NO.4
盒中园
陈昱弘-大二-清华大学
地段给人一种“园中园”的感受:校园环境相对于外部的城市已是一个宁静悠然的园,而地段的自然环境相对于校园环境还要更加宁静一些,所以称之为“园中园”。在对地段进行调研时,我感到日趋于麻木的五感被唤醒:有写生的人,使人看到视觉的画意;有粗粝的树皮,使人触摸到苍郁的质感;有飞鸟的鸣叫,使人听见自由的声响;有草木的味道,使人嗅到自然的气息。人在这样的“园中园”里,可以重新唤醒失去的感官,回到一种放松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恰恰是学建筑的我们所需要找回的;同时,由于建筑学习的特殊性,学生会在建馆度过很长时间,建馆于学生更像是家一样的存在,或许可以有一些住宅建筑的特质,于是院落、花园等“园”的联想便自然浮现出来。
基于以上思考,设计希望营造一个基于感觉体验的立体创意空间。从对地段的感性回应出发,营造与自然交融的空间,唤起人们失落的感官,并营造一种家一样的归属感,带给人轻松愉悦的学习、生活体验。
在操作手法上,采用“盒”叠加的方式,盒子间相互错动,形成退台、院落、中庭空间,构成了盒子间的“园”。“盒”是相对严肃、安静的学习、办公场所,人们在这里上课、做设计、办公;“园”则是相对活泼、热闹的休闲、放松空间,人们在这里交谈、休憩、欣赏“园”中和“园”外的风景,感知四季变化中的美好瞬间,并在放松的思绪中获得灵感。“盒”中的人可以在忙碌时瞥见“园”中的一方阳光,而“园”中的人也可以在休闲时观看“盒”中的来去匆匆。视线交错间,是一种忙碌与散漫并行的生活状态,建筑学院的师生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
作品五
NO.5
Village-like kindergarten
康世龙-大二-山东建筑大学
本方案以“村庄”为设计意向,旨在为儿童创造一个符合儿童活动尺度的“村落”。在形体方面,通过三个体量将6个班级分开,每个班级独占一层,且通过二层平台的设计使每个班级都有足够的室外活动空间。在基于儿童心理和生活习惯的思考下有了中间庭院中不同功能的“小房子”设计,“小房子”和基地内原有的柿子树组成的“村庄”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儿童尺度的活动场地,还可以通过儿童的交换、售卖、或是角色扮演等活动来锻炼儿童的不同能力。内外的穿行,上下的交互;树旁的倾诉,树上的触碰;亲手采摘下那柿子的同时,孩子已经不经意间长大了。
作品六
NO.6
触碰——校史馆改造设计
喻鸿儒 范舒晨-大二-合肥工业大学
校史展览馆的改造设计要求我们对原有场地内的旧印刷厂建筑进行改造扩建。在进行功能的置换与建筑形态扩充当中,我们思考原有场所空间会以何种方式重现。
我们认为,旧工厂承载着校园的历史与场所记忆,本身是校史馆的一大展品,其中各个坡屋顶以第五立面的形式形成曾经校园建筑的轮廓线,有着强烈的视觉印象与历史感。本设计尽量保留原有建筑,以屋顶空间的再塑造为出发点,以对红砖青瓦的零距离触碰为重点,以使游客接触到旧建筑的屋顶为主要设计形态,让人们在游览中既有展览体验,也有通过对旧建筑的触碰、场所记忆的重现而感受到的历史氛围。
在设计当中,我们通过对屋顶细节改造与平台的置入,形成新的空间场所,使人们可以在此游览,也可与旧建筑进行更亲密的触碰,感受从中的历史气息。屋顶平台作为新置入的一个元素,连接着原有建筑空间与新的场所,我们希望以此形成过去与现在还有未来的对话。
作品七
NO.7
半城山半城水——向死而生的堤坝空间
史雨青-大二-安徽工程大学
现在的城市往往是新城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同时存在,但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存在着差异,新城区的开发有商业价值,而老城区不仅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样也具有商业价值,并且是与新城区不一样的商业价值。它的收益速度可能赶不上新城区,但是它的收益时间和历史价值一定是长久的。而且一个有历史的街区,可以孕育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每个有历史的城市,都有那么一段特色的街区,每个有历史的城市,都有那么一段特色的街区,它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域族群的生活方式。城市历史街区的独特性能够满足旅游者探新求异的审美需求,地方性成为城市历史街区吸引游客的主要魅力。为了保护地方历史的原真性,恢复延续地域街区肌理,彰显传统特色,我们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以全新的方式演绎历史与传统,结合新的材料与技术适应绿色与低碳的未来发展需求,对历史传统进行演绎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具有新时代的气息,重新焕发活力。
作品八
NO.8
NORMALCY-枪支暴力受害者纪念馆
张嵩睿-大三-天津大学
枪支暴力始终给人们带来伤痛、死亡和恐惧。枪支暴力原本是反人类的、非正常的、颠倒是非的,但在美国社会发展当中,这些事件已经成为了常态,反常之事却成为了寻常之事。然而生活还会继续,太阳永远从东方升起。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忘掉伤痛,即使它始终都在。这样的现象而非正常,只是人们不得不装作寻常。
枪支暴力受害者纪念馆营造和平、宁静、希望的氛围,用建筑的通透、纯净去净化人们的灵魂、抚慰人们的心灵。纪念馆以透明的玻璃、洁白的金属、天然的大理石、茂密的植被为元素,给人们营造美好、充满希望的景象。金字塔这种具有纪念性的形体,倒置之后带来的轻盈,使纪念馆的氛围轻快起来,同时又象征着对于颠倒是非的犯罪行为的谴责。倒金字塔由玻璃结构支撑,这种不稳定、随时倾倒的状态是社会的状态、也是生命的状态。纪念馆以“Normalcy”命名,表达枪击事件已成为常态,人们对于这种犯罪的愤恨和无奈。
纪念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部分运用漂浮的分隔墙灵活地处理空间,阳光透过顶部水池在地面、墙面形成奇幻的光线效果。纪念馆以投影受害者话语的方式表达对于他们的纪念以及对犯罪的强烈谴责。地下部分还提供了人们献花、集会、演讲等活动的空间。地上部分大面积的草坪和树,对于静谧的氛围有着更好的烘托作用。通往纪念馆的道路采用在草地上搭设玻璃的做法,避免破坏整体环境氛围的统一和完整。纪念馆的平静由玻璃、金属以及纯净的水元素来表达。水作为一种元素也贯穿整个设计,从场地内倒金字塔前的无边界水池、玻璃结构内部金字塔塔尖下的平静水面,再到用于纪念装置的水雾。一切都为净化心灵而设计。草坪上50个玻璃盒子代表了50个州,当某个州发生严重的枪击案时,玻璃盒子将会充满水雾。当首都或全国范围内发生极为严重的案件时,倒金字塔的玻璃结构当中也会充满水雾,直至它被隐藏。纪念馆大范围运用玻璃,主要体现透明性和脆弱性。美好和谐的透明社会在枪击之下变得迷茫、互不信任,被雾蒙上双眼而变得人人自危。
美好、纯净的NORMALCY枪支暴力受害者纪念馆或许能够在长期内影响人们的心灵,以平静和思考的方式解决沉痛的社会问题。
作品九
NO.9
垂植书盒
李欣浩 曹高源-大三-重庆大学
本设计通过对既有厂房和周边场地的改造,使老工业建筑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承担起新的社会职能,保留老工业建筑基因,带动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我们结合原厂房处于江边的极好的地理位置,将场地重构,使之成为滨江公园,吸引周边新居民区以及附近商圈的人群前往,为市民提供文化休闲的场所。同时将厂房内部空间进行重构,将原有矩形大空间根据各功能细分,重新置入厂房的大空间之中,既保留了原有厂房的空间感受,又满足了图文信息中心的功能需求,还丰富了空间层次,赋予老厂房以新的活力。
作品十
NO.10
校园补丁——基于校园缺失功能的宿舍“联结体”设计
祝逸琳 金小乐-大三-河北工业大学
未来,数字化教育持续发展将会对校园实体空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学习行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发生在校园里发生。但目前校园生活空间与教学空间仍处于割裂的状态,大部分教学环节都依托教室空间展开,这并不适应未来的大学教育模式。宿舍作为学生群聚的场所具有社交和学习的潜力,目前的大学宿舍为满足一定的居住密度往往布局单调,仅仅能满足学生睡眠休闲的需求。
本设计以校园两栋既有宿舍之间的夹缝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整体校园在未来教育活动中的“缺失功能”,以“补丁”的策略植入“联结体”重新定义校园宿舍空间。联结体包括连续社交补丁、数字技术补丁、立体绿化补丁与公共活动补丁四种类型空间,以应对教育模式的新变化,激发学生宿舍的内在潜力。未来,这里将成为学生研讨、学习、社交、生活、体验自然与科技的新场所,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大学生活方式。
作品十一
NO.11
Photography in the gallery——隐藏在美术馆中的摄影学
王金婷-大三-天津大学
五大道地区及其周边存在多处到访率较高的景点,这些景点多受西洋风格建筑的影响,吸引了大批游客。游客在五大道街区行走、游玩过程中,却很少仔细观察周边的风景、注意到这里的地方历史记忆:砖墙、木门、电线圈、白炽灯、葫芦藤……摄影作为游客记录观光旅程的一种方式,在五大道地区是一种普遍性行为,而五大道地区也日渐成为了摄影爱好者的最佳创作地点。
本设计从摄影作品出发,感受摄影作品中传达出的艺术感,深入探索摄影拍摄手法,将技术手法转译到美术馆的物理空间中,并营造与周边环境相契合的安静、纯净的氛围,意图让游客在美术馆的游走中探索空间,感受自我、激发灵感,而在游览之后,走出美术馆与五大道街区迎来更多的视觉碰撞与历史记忆。摄影与美术馆相结合,不仅限于在美术馆中展出摄影作品、为摄影爱好者提供摄影俱乐部,还应将一些摄影的拍摄手法与物理空间结合,纳入历史街区风貌,创造具备摄影艺术氛围的“美术馆”。当游客走出美术馆,他们感受到的将不再只是近代的小房子,而是一个个细微之处:电线圈、鸽子窝、石墙、木门、小径……而在细微之处的背后,则是深入当地近代历史的生活印记与时代特色。
作品十二
NO.12
连拱·旧梦
闫文豪-大三-山东建筑大学
本设计聚焦某市天桥周边的文化流失,空间活力丧失问题,以建筑手段进行空间重塑。目的为实现天桥文化的复兴与宣传,重新激发天桥下空间的活力。
●建筑与环境方面:
选择三跨桥下空间,北跨连接其两侧社区A、B,南跨连合其西侧火车站与东侧社区C,中跨汇聚人流,连接南北两跨。
●建筑结构方面:
延续桥结构连拱意象与当地文化符号,选择十字交叉混凝土拱结构,并以相较于桥拱更小尺度的拱空间增强结构与人的互动。结构空隙结合设备处理,创造纯粹的拱空间。
●建筑功能方面:
以展览与交易功能激发文化活力,以厅堂空间满足居民社交需求。
●建筑空间方面:
空间中凸显拱元素特色,新旧两种拱以多种方式塑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
作品十三
NO.13
墙 the WALL
甘静雯 董一凡-大三-南京大学
任务书要求在南京百子亭风貌区新建一社区文化中心,面积约8000平方米。百子亭历史文化街区是民国时期南京城市肌理的一幅重要图景,然而,该区域一直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保护,又毗邻繁忙的中央路主干道,如何保护这里的民国味道免受同质化现代都市的倾轧,成为了设计的出发点。
我们受到南京重要的文化符号——城墙的启发,在都市与老城间创造了一座“墙”,使新与旧的对话更加克制且含蓄。“墙”围护住老街的历史景观,也成为了老街的背景幕,以厚重的立面呼应南京的城与墙,唤醒被遗忘的历史记忆。
“墙”内,提供了丰富的社区文化场所,呈现出三个逻辑清晰的功能体块,并以灵活开放的公共空间相连。公共空间的中心,以古典严肃的中庭与开敞通透的立面构成“墙”的“城门”,成为沟通新旧南京的窗口。
作品十四
NO.14
踏阶逐潮·听涛映画——六合塔畔的钱塘江历史文化馆
高煜笙-大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本项目位于杭州市西湖区钱江四桥西侧的六合塔公园西北侧山脊上,为探讨月夜观潮图内涵的空间属性在当代建筑语境下的嬗变与转译的可能性而进行的设计尝试。建筑以原画中不同空间属性的抽象与重组作为主线,并以城市空间返还、集体记忆的回溯等思路作为辅助,让公众参与的过程与观潮图中片段呼应。建筑在宋画空间的隐喻中达到观景、展览和织补片区的作用。
作品十五
NO.15
城市迷藏——Gallery+City Park
任英辉-大三-天津大学
概念来源——场地周边公共活动空间的缺失
该美术馆选址于A市某大院南侧的空地中,地处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来源于场地附近拥挤的社区以及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节点。密集的街道使周围的居民、儿童缺少一个可休憩活动的场所,因此希望有一个更具亲和力的公共场所与当地居民的活动形成积极回应。
聚焦点——游戏行为
在聚集的地方发现居民、儿童游戏时喜爱漫步,探索,发现与躲藏的行为特点,所以本方案以人们游戏过程中,躲避、追逐、穿梭与攀爬为公共空间塑造的基本依据,希望使美术馆为城市提供可使人与人、与如阳光阴影等多元素进行捉迷藏游戏的空间,并为美术馆光的引入和室内外的互动创造条件。
闹市中的美术馆立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美术馆展览空间的静谧性与上述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为设计的主要问题。日常生活是平凡又独特的,人们以自己的双眼通过空间的限定,在游走的过程中不经意捕捉到独特的瞬间,会使美术馆的“展览”富有未知性与神秘感,这会是本方案与寻常美术馆静态展览特性不同的一大特点,即将动态事物的行为列入美术馆展览的一部分。
概念意向——探索、窥视与躲避
希望美术馆的第五立面形成一种独特界面,使屋面成为沟通内外交流的一大媒介,以实现多种交流的可能,包含内外人与人、与蓝天白云、阳光树影等多元素间的互动;并为美术馆展厅内部自然光的引入创造了空间层面的前提条件。
作品十六
NO.16
天上的街市
谭金樱 彭心月-大三-重庆大学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设计将共享空间穿插在楼栋的中间层,并将整个社区中各个起伏的共享层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在天上”的共享街市,激活上下楼层之间居民的共享,并以屋顶花园、咖啡厅共享办公室等形式重塑街道空间,使其可以通过漫游路径缓缓走下,重新丰富居民的社区文化生活。
图文 | 建筑新人赛网络组志愿者
编辑 | 建筑新人赛网络组志愿者 冯思远
||-往期精彩内容:
· 全球建筑竞赛